合作咨询: 180-7010-9868
img
让社区服务更有温度

把风险沟通作为化解邻避现象核心环节

2023-02-16

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,邻避现象近年来时有发生。邻避现象大都源于风险项目,往往是公众为了规避环境污染的风险而产生的。我们想知道,政府和企业在风险项目决策中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?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?怎样从源头上化解邻避现象?为此,本报记者与相关专家进行了对话。
  秦天宝,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、环境法研究所所长;较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司法理论研究基地(武汉大学)副主任;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秘书长,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;曾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(UNEP)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(UNDP)及亚洲开发银行(ADB)项目环境法专家。

  对话人: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秦天宝
  采访人:中国环境报记者杨奕萍

  风险项目决策环节中哪些内容极为关键?
  ■应把风险沟通视为一个核心环节来对待。

  中国环境报:您怎么理解邻避现象?
  秦天宝:邻避现象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,是一种社会现象。这种现象是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填埋场等,对个人身体健康、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,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,以及采取的强烈和坚决的、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抗争行为。
  中国环境报:邻避现象的发生,与风险项目决策不无关系,您认为在风险项目决策中哪些方面比较重要,为什么?
  秦天宝:邻避现象产生都是来源于一定的风险项目,风险项目的决策机制很重要。它包括3个环节:风险评估、风险沟通以及进行相应的风险决策。我国目前在风险评估方面做得比较好。但是风险沟通方面存在一个误区,就是把科学结论等同于公共决策,在程序上忽略了与公众沟通的过程。风险决策是一项公共决策,以科学结论为基础,但是风险决策不能停留在科学结论本身。也就是说,并不是这事儿在科学上是对的,决策者就一定要做它。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是,虽然科学论证是对的、是好的,但是公众不支持,所以决策者也只能放弃。
  比如说,一个大的建设项目,可能由于与公众沟通得当,从而顺利开展;而一个比较小的项目,由于沟通不当,导致公众反对甚群起而攻之。所以我们应该把风险沟通视为一个核心环节来对待。
  而风险决策则是综合考量风险评估结果、民众接受程度、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后进行综合平衡的一个结果。但是现在常见的一种现象是,风险决策以科学结论为基础,但没有对外公开,引起民众反对和抵触;而一旦反对声音过大过激,舆论形势不可控制时,政府通常会中止或暂停项目。我觉得这是一种“三输”状态,与政府、 企业、公众“三赢”的理想局面相反。政府决策没有得到大家支持,一旦被推翻,政府的公信力也受到损害。企业已经通过正规合法程序、进行了大量资金投入,却又不得不说停就停,企业的损失谁来承担?而对公众来说,原本因为风险项目建设带来的社会福利受损。比如拟建项目可以为社区带来财政收入、周边环境和道路交通改善、社区服务硬件提升等。当前国内因邻避现象导致的群体性事件,大都以“三输”状态结束,让人感到非常遗憾。

下一篇 没有了